今年春节档8部新片,整体质量是近十年春节档最高的一次,然而大盘却遇冷。
去年初一到初三的票房分别是16.92亿,13.79亿和14.72亿;
今年初一到初三的票房分别是14.52亿,10.48亿和9.8亿;
这种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有公众的“三大怨”。
一怨疫情反复,很多地区的电影院不开门;
二怨电影票价飞涨,9.9元看一场电影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年初一预售均价达到了57.8元,比过往几年贵了50%,想一家人去看一场电影都得犹豫一番。
三怨是排片混乱,一些优秀的电影得不到好的排片,其中张艺谋的《狙击手》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狙击手》豆瓣评分7.7分,是春节档中口碑最好的一部,然而它却遭遇了“阴间排片”。
皮哥大年初一买了《狙击手》的票,等了两个小时被影院告知因设备原因,《狙击手》的场次临时取消,随后我查了一下,惊奇地发现,我所在的城市要么没有《狙击手》的排片,要么时间都被安排在晚上23点之后甚至是凌晨时分。
而网上关于《狙击手》“阴间排片”的吐槽也不绝于耳,以至于正在忙碌冬奥会开幕式的张艺谋,都不得不放低姿态请求院线增加排片。
“阴间排片”使得《狙击手》上座率垫底,之后院线又根据上座率继续减少排片,这种恶性循环一直持续到了初三,即使《狙击手》网上口碑爆棚,即使无数人为它喊冤,依然无法扭转颓势。
张艺谋曾经是票房保证,年他的《英雄》大卖2.5亿,占据了当年年度票房的四分之一,这个纪录现在都无人能破。
如今20年过去了,张艺谋却不行了?
皮哥在看完影片后找到了答案。
一、张艺谋这部狙击电影,“狙击”的是国产电影的顽疾
简单来说,《狙击手》是张艺谋一次大胆的尝试,他对国产影片的顽疾来了一次勇敢的狙击。
一切还要从20年前说起。
年,张艺谋拍摄《英雄》开启了国产大片时代。
之后的国产大片几乎沿用了《英雄》的套路:堆明星、搞营销、人海战术、故事假大空,票房有多高,口碑就有多糟。
这种情况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达到了极致,以至于连贾樟柯都感叹,崇尚黄金的年代谁还需要好人!
张艺谋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拍摄的《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等都是尽量收着拍,用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大时代。
然而其他国产片却染上了这种“大片病”,这些年的主旋律影片全都是“高大上”和“光伟正”,这样的片子很容易收割票房,高票房使得这种趋势积重难返,等待它们的一定是万丈深渊。
张艺谋当初打开了那个潘多拉盒子,现在他要自己亲自关上。
于是这些年他接连拍摄了《一秒钟》《坚如磐石》《悬崖之上》这样的“类型小片”,当然也包括这次的《狙击手》。
《狙击手》是张艺谋从影40年来拍摄的第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战争片,如果是20年前的他来拍,一定会搞大场面和堆明星。
可这次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宏大的命题里撷取了最微小的故事,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展现抗美援朝的伟大。
二、张艺谋拍《狙击手》,用了4招,治好了国产电影的“病”
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事迹那么多,《狙击手》拍摄的背景是知名度很低的“冷枪冷炮”运动,这个运动位于整个战争的后期,特点就是高密度低强度,缺少名场面,可这和电影的特点却相契合。
《狙击手》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坡上的一场局部战斗:一个场景、两波人,一个朝鲜小孩,几把枪来回对射。
这种极简主义下,反而更能激发出电影的艺术创作和情感的真实表达,张艺谋和女儿首次合作玩出了花儿。
纵观整部电影,张艺谋总共运用了4大妙招。
第一招,借鉴SKETCH结构。
所谓SKETCH,就是素描喜剧。
相比传统小品,它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更加简单,迅速进入剧情,针对一个笑点反复强化叠加,以产生强烈的笑果。
去年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让SKETCH发扬光大,张艺谋就是这个节目的粉丝,他说自己在节目还没大火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