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
“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在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老三温柔的对静秋说。
?
简介
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根据艾米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影片的大背景是文革和知青下乡,故事的主角是静秋和老三,故事的主题是爱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老三第一次送静秋一支钢笔作为定情信物开始,有人认可老三对静秋的体贴关心、对爱情的坚贞,亦有人指责老三牵静秋过河、给弟妹买水果收买人心、给静秋送礼物选择泳衣的老练不纯,回到当下那样一种处境,总归是无关紧要、无可厚非的,我想。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部影片。第一次看那会儿,是上高中,月考过后老师奖励大家看一部电影,最后集体探讨,选定了它。前不久又重刷了一次,还是感触良多,实在无法按耐住那些翻滚窜动在内心的感受,那简单纯真的爱情依旧给人很舒服的感觉……静秋和老三的经历,在脑海中,轻缓重演:在西坪村暂住的市八中高中生静秋,在队长家小女儿欢欢的带领下,去喊勘探队老三吃饭。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初次见面的两人,便相约一起看山楂树开红花(这也成了电影的主线)。在《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里,作者这样描写两人初次会面时老三的模样:他穿着深蓝色齐膝棉大衣,大概是勘探队发的。静秋看这个人的时候,总像是脑子里有一双眼睛,心里有另外一双眼睛一样。脑子里的那双眼睛告诉她,这个人不符合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因为他的脸庞不是黑红的,而是白皙的;他的身材不是壮得“像座黑铁塔”,而是偏瘦的;他的眉毛倒是比较浓,但不像宣传画上那样,像两把剑,从眉心向两边朝上飞去。他的眉毛浓随浓,但一点不剑拔弩张。一句话,他不符合无产阶级对“英俊”的定义。后来,老三时常到队长家里来。静秋对初恋也是敏感、害怕和羞涩的。她只会隔着窗帘看他为长林剃头,看他与欢欢玩闹,不由地躲在一角偷笑。(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足以胜过一大段对白。)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静秋说:“我还有一年转正期呢。”老三说:“那我就等你一年零一个月。”静秋再说:“我妈不让我二十五岁前谈恋爱。”老三再回:“那我就等你到二十五岁。”静秋又说:“要是到了二十五岁也不行呢。”老三再坚定:“那我就等你一辈子。”这段对白,令我印象深刻。情投意合的两人不应停留于口头承诺,而是付出真心,付出行动。看见屋子里灯光昏暗,老三借着说话的机会,在静秋的屋子里换上新的灯泡。看到静秋写稿子时印染墨水的双手,老三不久就以“为革命节约墨水”的说辞送给她一支新的钢笔。在得知静秋妈妈需要核桃和冰糖治病的消息后,他又会适时地送上冰糖。再后来是被妈妈发现了,老三承诺不再找静秋,要等到静秋转正。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老三送静秋回去时,两人隔着河,心却是连在一起的。老三和静秋一起做拥抱的姿势。再次见老三,是在病床前,老三得的是白血病。静秋哭到说不出话来,她一次也还没有叫过老三,只能对着老三说我是静秋,说了七次,声声是不舍,声声是爱,声声是心痛。弥留之际,老三的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听到静秋的名字,眼角流下了泪水。于一片油菜花中走来,于饱满的油菜籽中离别。约定四、五月的山楂树开花时看看是什么颜色,在土里、在水里、在“你活着,我就活着”的世界里我们的山楂树一直随风摇曳影片对爱情处理得最克制隐忍,但表达出的感情却最热烈纯粹。喜欢是放肆,爱到骨子里却是克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或许真的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现在的社会,人们不再像文革时期那样的拘谨和胆怯,而是愈发包容和开放。但我仍然认为,不管在任何时代,老三的克己主义都是伟大的。因为白血病,他会很快离开这个世界的,而他的静秋日后极可能成为别人的妻子。他希望每一个阶段的她都是纯洁的,像第一次爱一个人一样接受日后的爱情和婚姻。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建新的细致关怀和耐心等待,静秋的一心一意,两人间醇厚的爱情不禁让所有人为之动容。原来爱情是不需要多说话的,爱一个人自然会为对方付出,整部电影言语不多,老三和静秋也没有说过喜欢或者爱对方,但满眼是对方的两人早已心有所属。“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初恋那朵刚开的娇嫩的花,要心思细腻的有缘人才可摘下。每一份来之不易的爱情,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格外铭记,莫等美好都变成白月光后才知道后悔,就趁现在,珍惜眼前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