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吴村镇前寨村是一个“半山村”,靠着天然的山区土质,家家户户靠种植山楂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30多年来“收了就卖给二道贩子”,“丰产不丰收”成了常态。如今,村里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起了山楂加工厂,高价回收农户的山楂,村民们农闲的时候还能在此打工挣钱贴补家用。“这小小的山楂果,酸酸甜甜的,鲜食、入药都可以,使用价值很高,是俺们的致富果。”
卖给村里加工厂一斤能多卖3毛钱
11月5日一大早,济宁曲阜市吴村镇前寨村村民李福景吃完早饭收拾妥当,就往村南头的山楂加工厂去了。村里人起得早,来到加工厂时,已经有同村的村民在各自的工位前忙活起来了。
加工车间里,李福景干的是山楂切片,只见她熟练地把山楂插在钢针上,随着机器的运转,一个山楂就被切成了三片。李福景说,自从去年加工厂开业就在这干了。“工资按计件算,一斤能挣2毛钱,一天能干来斤,一天算下来,有近块的收入。”跟李福景一样,长期在这打工的村民有40多人,有的负责分拣,有的负责切片,还有的负责烘干。
“山楂卖给加工厂是5毛钱一斤,能比‘外边’多卖2毛钱。”李福景口中的“外边”,是指来村里收山楂的“二道贩子”,价格往往被压得很低。自去年村里的加工厂成立后,自家的山楂就都卖到了这里。“谁收的价格高卖给谁。”
走深加工路线“小红果”为村民致富添把力
“村集体建厂子的初衷就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谈起高价收购村民的山楂,村*支部书记孔凡雨如是说。每天,前寨村*支部书记孔凡雨都要在加工厂靠着,督促生产进度,查看产品质量。孔凡雨说,鲜山楂储藏期短,村上又没有冷库,需要赶进度生产。干建筑起家的孔凡雨年回村里担起了村*支部书记的担子,“当时村里是脏乱差,村两委一年到头开不了一次会,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孔凡雨意识到,只有发展村里的经济,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集体的收入增加了,才能让村焕发活力。山楂是前寨村的特色,常年产量在6万斤左右,果肉密实,口感极好,但是往往卖不出好价格。”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孔凡雨带领村两委成员开车到山西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的种植管理和销售经营模式。去年,在孔凡雨的带头下,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里建起了山楂加工厂,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卖到5毛钱一斤,好的能卖到1块多。“若是没有这个厂子,二道贩子们会把价格压得很低,按照两三毛钱的价格收购。”“以往落地的坏果都是腐烂在地里,没有一点经济效益,经过加工后可以卖给饲料厂,加工山楂的下脚料和山楂仁可以磨成精细粉,也能卖出个好价格。”孔凡雨说,山楂全身都是宝,目前村加工厂还是粗加工,“下一步,村里将上一批高端设备,对山楂进行深加工,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让小山楂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为村民增收致富再添把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从伟房体朔王浩然见习记者孔媛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