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甜如蜜解醒消食养胃健脾圣散破瘀这是古人对山楂的赞誉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粒数汇丰色比胭脂甜如蜜,解醒消食有兼功露水白时山里红,冰糖晶块市中融儿童喜食欢猴鼠,也解携归敬老翁其实山楂是药食两用之品,历史还有记载: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爱妃病,不欲食,久治不愈。一位郎中诊脉后,方用山楂打粉加红糖制丸,饭前食之,半月病愈。后由宫中传入民间,改为冰糖葫芦。山楂是蔷薇科山楂属的植物,我国有品种20种左右,各省均产。我国北方分布和应用最广,最著名的是两个品种:一种学名为山里红,另一种学名称山楂(俗称大果山楂),这两种山楂习惯叫“北楂”。我国南方分布和应用最广的叫野山楂,药用习惯上叫“南山楂”,北京人称山楂(指山里红)为红果。说起山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尔雅》,但我们的祖先在很长时期内只是把山楂当成一种野果。山楂所以在古代长时期被当做野果,不被重视,可能与它的“酸”有关。其实山楂果实中含糖量要比苹果、梨高出一倍多,但人们还是感到山楂比苹果、梨要酸得多,是因为山楂果肉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比苹果、梨的含量高出2~3倍,这就是吃起来感到酸大于甜的原因。山楂作为药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代。唐王焘《外台秘要》引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佚文说:“浓煮楂茎叶洗之,亦可捣取汁以涂之。”用以治疗“漆疮”。唐代《新修本草》记载,用山楂木和山楂果实治水痢和疮痒。宋代以后,山楂主要用以消积化食,补脾健胃,治痰饮症瘕,滞血胀痛,行结气,化血块,活血等,其中治疗“滞血胀痛”、“化血块”、“活血”,与近代科学研究证明山楂具有抗心肌缺血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是一致的。但是山楂作为重要的药物,据李时珍的说法是自元代朱丹溪以后才得以重视,如《本草纲目》记载:“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朱丹溪在他所著的《本草衍义补遗》中说,山楂“健胃,行结气,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李时珍根据自己用药的体会,认为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欲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并说:“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伐也。”“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李时珍举了一个病例,说邻居一小孩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偶然间在山楂树下取山楂吃了个够,回家大吐痰水,病好了。李时珍还指出服食山楂应注意:“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在现代,科学家对山楂进行了药理研究,发现山楂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胡萝卜素及多种有机酸。临床上归纳起来有三方面作用:①助消化:山楂有消食化积作用,特别对肉食积滞作用良好;②活血化瘀:有助于解除局部瘀血状态,对跌打损伤有辅助疗效;③降血脂:山楂有防治心血管疾病,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及利尿和镇静作用。因山楂是药食两用之品,所以用山楂配制其他药食两用食品(制作功能性食品、茶饮)甚多。如山楂茶:山楂克,干荷叶克,薏苡仁克,甘草克,共研细末,分包10包,每日取1包,以沸水冲泡后,做茶饮,可以降血脂和健脾胃;将山楂、槐花、麦芽粉碎加面粉或绿豆粉制糕点,食之可以预防秋季感冒;山楂打粉与鸡蛋、面粉混合制作蛋糕,口感好,适量食用可增加食欲,改善睡眠。总之,山楂是食品,也是良药,在生活中制成保健食品,既好吃又能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可谓药食两用之佳品。作者:方昊。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