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842705.html前段时间,有部历史冷门片意外火了。当《波斯语课》确定引进国内,预告片登录微博、豆瓣双平台热搜,网友们都在问这部还未公映评分就高达8.5分的电影究竟是啥来头。
▲《波斯语课》院线上映中
优于89%剧情片,《波斯语课》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曾在柏林电影节非竞赛展映单元及北京电影节展映获得超高反响。
▲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一名犹太人谎称是波斯人保命,在集中营教一位德国军官波斯语。然而他对波斯语一窍不通,只能用集中营关押的犹太人名字作为词根凭空编出一门语言
《波斯语课》的拍摄与美术皆属上乘,主演的表演也不逞多让。影片上映后,被预告片吸引的观众们早已纷纷购票走入影院,观影体验也是好评连连。
当网友们还在好奇其背后的制片团队,却意外发现这是一部由俄罗斯、德国与白俄罗斯合拍的电影。影片导演瓦迪姆·佩尔曼曾操刀过俄罗斯爆款神剧《背叛》,豆瓣评分高达9.1分。
▲《波斯语课》剧照
同为交往密切的邻近国家,相信很多影迷对日韩电影了解甚广,却对俄罗斯电影知之甚少。或许是社会结构、人文思想与意识形态的转变,于年轻一辈而言,俄罗斯电影远不如生活场景近似的日韩片,或是特效爽感拉满的欧美片那般吸引。
其实,除了“哈日”“哈韩”“哈美”的一辈人,中国也有一批“哈苏,哈俄”的群体。他们大多是以前从事和俄罗斯相关的工作、学俄语,以及干脆是对建国后中俄蜜月期的集体回忆。
▲徐峥的《囧妈》中,主角徐伊万名字致敬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妈妈在火车上能与俄罗斯人自如地交谈,去俄罗斯参加合唱表演俄语曲目《红莓花儿开》
他们嘴中每个都会唱“喀秋莎”“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脍炙人口的老歌,见到俄国人也都可以用简单俄语对话,“哈拉硕!”(你好)、大肆伟大涅(再见)、呀柳巴柳巴结巴(爱你)等单语。
于80、90后的父辈、祖辈而言,苏维埃的理想理念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占据了他们的人文生活。上世纪的人们都喜欢学俄语、听苏联歌曲、看苏联电影……年轻人们今日所不了解的俄罗斯电影前身——苏联电影,正是前一辈人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
世界电影艺术先锋
苏联时期(年代-年代)的电影在俄罗斯影史上举足轻重,其高超的电影理念完全能够与今日的荷里活相提并论,带给人们历久弥新的感动。
苏联电影的发展曾一度领先世界,现在的俄罗斯电影也多继承了其优良传统:故事性强,体裁多样,艺术内涵丰富,介于商业与文艺之间。想要了解俄罗斯电影史,还要追溯到20世纪初的俄国。
年,摄影记者德朗科夫(А.О.Дранков)根据冈察洛夫的剧本拍摄了俄国的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自此俄国开始了自己的民族电影发展之路。
那时俄国的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的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俄国电影作品艺术的提高。-年,俄国共拍摄了部长短故事片,其中不乏古典文学作品改编与历史故事片,但更多是粗制滥造的娱乐片。
▲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改编自普希金作品
十月革命过后,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当时的苏维埃面临着给千百万劳动人民扫盲的艰巨任务,因此普及文学、绘画和戏剧等艺术门类的作用成为主要政策方向。
加上领导人列宁热衷看纪录片,对电影的宣传与社会功能尤为看重,电影开始成为苏维埃政权高度重视的一门艺术。
▲列宁画像
列宁曾在《列宁关于文化艺术》一文中说:“对于我们来说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电影。”年8月27日,列宁签署法令,将苏维埃电影国有化,由国家组建制片厂控制行业。这一天之后被定为苏联电影的诞生日。
为了培育电影人才,年苏维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电影学校,即现在的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苏联电影很快迎来第一个高光时刻——年电影《战舰波将金号》的亮相。
▲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讲述了年波将金号战舰水兵哗变的故事,叙事线并不复杂,却在影史地位举足轻重。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在这部电影里首创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在20年代的默片时代震惊了世界影坛。
▲《战舰波将金号》经典一幕
3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苏维埃电影事业也达到一个高峰。这期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可以反映历史事件、社会主义建设、工农兵群众的现实生活,瓦西里兄弟导演的《夏伯阳》成为这类题材的里程碑。
▲《夏伯阳》中国海报。影片改编自俄国红军指挥员夏伯阳的英雄事迹,其中“精神战”一场被誉为蒙太奇典范
40年代二战期间,由于受到卫国战争影响,苏联拍摄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与爱国主义主题影片,电影成为战时宣传与动员群众最为有力的手段之一。这期间著名的艺术片有《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卓娅》等。
文献记录片也在战争年代应运而生,它详尽真实地纪录了从德国法西斯入侵到彻底遭到毁灭期间的许多重大事件,被誉为“伟大卫国战争的编年史”,其中有《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等。
▲《斯大林格勒战役》电影海报
然而,二战不可避免地使苏联的电影工业遭到破坏,战后初期重建的进程也并不顺利。
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电影创作陷入产量少质量差的低潮。当时的政府对电影事业政策偏激,限制过严,导致电影从业者变得缩手缩脚谨小慎微,或是粉饰现实,甚至不愿再进行创作。
特别是年联共中央通过了对批判《伟大的生活》、《伊凡雷帝》、《普通的人》等影片的决议,批评影片给战后苏联社会的现实抹黑,歪曲党的形象,鼓吹落后与愚昧。该决议表明不允许描述探讨生活中的落后现象、消极因素和阴暗面。
▲《伟大的生活》电影海报
当时的电影题材多是历史和战争,主题则是集中反映二战和歌颂领袖、英雄主义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乡村女教师》等。
▲《青年近卫军》豆瓣评分8.0
50年代,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及文艺政策的变化给电影界带来了新的希望。
年苏共在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独裁专制,开始反思和平反冤案,并于年撤销并纠正了关于影片《伟大的生活》的错误决议。
▲斯大林时期推崇个人崇拜
电影的创作氛围变得较斯大林时代宽松,因此电影的题材、体裁、样式和风格均有得到发展,整个苏联文艺界迎来复兴。
这时期的故事片、纪录片和科普片发展很快,除了社会主义建设、人物、文学等传统题材,还出现了一些触及社会现象的影片。这些影片冲破“无冲突论”的精神束缚,在表达正面主旨的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矛盾与生活中一些消极的东西。
新一代电影工作者尝试挣脱教条、针砭时弊,因此出现了《伊万的童年》、《士兵之歌》、《静静的顿河》、《苦难的历程》等优秀影片。从50年代末开始隔年举行一次莫斯科电影节,放映来自世界各国的电影,这项传统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后。
▲《伊万的童年》是名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长故事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侦查员小男孩伊万的故事。影片获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士兵之歌》豆瓣9.1分,讲述了卫国战争时期士兵阿廖沙的一次回家经历,以及在火车上与少女舒拉相识相恋的故事
年苏共中央采取了整顿电影业的措施,70、80年代的苏联电影迎来了空前的创作高潮,很多经典佳作都是在这个阶段诞生,作品主题可归为四大题材。
军事题材方面,70年代的苏联电影多是通过卫国战争着重表现战争中的集体英雄主义,通过战争中的人来揭示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歌颂普通士兵的美好品质。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战争与和平》、苏联威尼斯纪念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命运》等。
▲《战争与和平》——分钟的史诗级电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与列宁奖金
其中《战争与和平》影片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贵电影。故事围绕年俄国卫国战争展开,以贵族小姐娜塔莎与贵族青年皮埃尔和安德烈公爵三人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年至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政治题材方面,主要是表现国内和国际生活中一些重大政治事件,这类影片虽然受到官方的重视,但卖座率并不高。如《七月六日》,《自由,这是个甜蜜的字眼》,《年的德黑兰》等。
生产题材方面,主要通过描写当代英雄如何掌握经济规律改善落后地区的故事,反映在现代的生产条件下如何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有根据鲍卡列夫的剧本《炼钢工人》改编的《最热的一个月》等。
道德题材方面,描写家庭、爱情的影片大量出现,多是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小事来揭示人们的道德和感情,如获年苏联国家奖金和第53届奥斯卡奖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著名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导演的《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与《残酷的罗曼史》等。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讲述了17岁的卡捷琳娜爱上了电视台摄影师鲁道夫,在被抛弃后找到真正幸福的故事
▲《两个人的车站》讲述了替人顶罪入狱的普拉东在审判前请假回家看望父亲时,困于一个火车站,与车站餐厅服务员薇拉相识相爱的故事
▲《丑八怪》通过儿童中的霸凌现象,展示了一个无比真实却又无比丑陋的儿童世界,揭露了儿童自私阴暗的邪恶念头,反映出的社会真实的阴暗面
苏联电影曾是世界电影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电影流派,其鲜明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算放到今天的西方世界也毫不落伍。
在上世纪的“苏维埃热潮”中,苏联电影不但影响了中国电影创作,也在中国观众心中播下了革命英雄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种子。
俄电影业的衰落与复兴
苏联电影的衰落是随着苏联的没落一起的。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深陷困境。曾经是国家经济收入支柱产业的电影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同样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一度处于衰败境地。
由于俄罗斯影业取消了进口限制,外国影片、尤其是美国好莱坞影片蜂拥进入市场,给本地电影造成巨大冲击。国家的经济困难也使俄罗斯电影业缺乏资金技术支持,无法模仿西方的成功电影制作。
此外,在娱乐方式增加的90年代,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对俄罗斯人而言已变得不那么重要。看电影的人数锐减,年全俄罗斯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数是25亿人次,而年只有万人次。
据有关资料统计,当时大批电影从业人员失业或改行,从苏联电影鼎盛时期的30万人减至不足10万,电影年产量也从苏联时期的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20部左右。90年代的俄罗斯电影业进入了冰河期。
不过,在探索新的电影发展道路上,也曾有佳作为遭受重创的俄电影业打上一发强心剂。年,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俄法合拍影片《烈日灼人》获戛纳电影节大奖。
▲《烈日灼人》讲述了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由于政治运动带来的灾难,主人公们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他人进行着迫害的故事
年,电影《小偷》在5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大奖。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西伯利亚理发师》公映,讲述了一个俄国男人和一个美国女人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发生的一段悲剧故事,再次引起世界轰动。
▲《小偷》豆瓣8.7分
直到进入新世纪,普京政府积极扶持电影业,俄罗斯电影才再度迎来曙光,影片发行量与观影人次在曲折中缓慢上升。
根据年颁布的《俄罗斯文化发展纲要》中的电影业发展计划,俄罗斯对电影厂进行技术改造,吸引资金并增加电影产量,提高电影质量。到了年,俄罗斯每年拍摄影片余部,本土影片的市场份额从7%上升到20%。随着经济形势好转,俄政府近年对电影业的拨款逐年增加。
正确的举措很快见到成效,随着俄罗斯电影创造力和国际声望的提升,俄罗斯电影人也开始被更多观众熟知。
年,由首执导筒的安德烈·日瓦金采夫导演的《回归》获第六十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这是继《伊万的童年》后40年来俄罗斯电影再度获此殊荣;年,小阿列克谢·日尔曼的《纸兵》获威尼斯最佳导演奖;年,亚力山大·索科洛夫的《浮士德》再获威尼斯金狮奖。
▲《回归》豆瓣8.7分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两国之间的电影合作蓬勃发展。年开始隔年互办一次电影周活动;年“一带一路”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提出,活动升格为每年互办一次电影节;年,中俄签署了关于联合制作电影的协议,两国开始电影拍摄领域的合作。
▲中俄合拍电影《龙牌之谜》由成龙、阿诺·施瓦辛格主演
中国电影市场也对俄罗斯电影更加敞开大门,曾引进过很多优秀的类型片,涵盖了战争、科幻、动画、体育、爱情等各种题材。如战争片《第九连》《斯大林格勒》,体育片《绝杀慕尼黑》《花滑女王》,科幻片《太空救援》《莫斯科陷落》,喜剧片《圣诞树》等,可谓百花争艳。
不过,总结国内的俄罗斯电影票房,可以发现它们的市场竞争力并不突出。
年唯一引进的俄罗斯电影《猎杀T34》曾于俄罗斯上映后跃居战争片票房第一,在国内上映后虽然也收获了良好口碑,票房成绩却仅是突破了万。
▲《猎杀T34》讲述了二战背景下,一辆T-34坦克以一敌六、单挑德国豹式坦克纵队的胜利大逃亡故事
即使是国内历史票房最高的《绝杀慕尼黑》也没有突破亿元大关,相比起其它热门电影,可见现时俄罗斯电影的受众还不够广泛。
▲《绝杀慕尼黑》讲述了发生在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的故事
或许,俄罗斯电影若想在中国市场有所建树,还需要一部足够出圈的现象级电影带领大家提高对俄罗斯电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