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647706.html马上就要到兔年了,小凤Emma盘点了做客《凤凰大健康》的四位院士在节目中给出的实用健康方案。汇总了包括代茶饮、煲汤方、养生粥等8种食疗方,深度解决抗衰、养胃、减肥、失眠四大问题!祝大家兔年健康又美丽!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分清体质再减肥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遵循因人施膳、因人施宝、因人施养的原则,让数以万计的人恢复正常体重,把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王琦院士给出的减肥方案就是—认清体质再减肥!
1.痰湿型胖子
如果你平时:
?面部油脂过多
?腹部饱满
?谢顶:脂溢性脱发,由于油脂分泌过剩导致毛囊堵塞,从而导致脱发。
?经常头晕
?舌苔厚腻,嘴里发粘
?困倦、嗜睡(手脚无力,身体发软,早上起来眼睛容易浮肿)
?大便黏腻不爽
?打呼噜
那么就属于痰湿型肥胖了!由于痰湿体质的人多有消化吸收代谢功能障碍,痰湿凝聚为“浊”为“脂”,在饮食失去节制后更容易造成脾胃气积郁滞,运化失常,脾气不运,堆积在体内转变成肥肉,形成肥胖。痰湿体质的人不仅仅容易出现肥胖,而且容易出现三高疾病,并且容易出现冠心病、中风这样的猝死事件!
所以如果你是痰湿型体质,一定要记得祛痰湿,才能成功减肥!
痰湿型肥胖煲汤方
肉桂15克,陈皮20克,冬瓜皮30克,荷叶30克,茯苓20克,砂仁6克,莱菔子12克。
煲汤时间一般三十分钟,一次煲汤,共放水约-毫升左右,每次喝-毫升,一日分两次喝,时间持续至少一个月左右。
不主张加入鸡、肉等食品,就是药材煲汤。
2.气虚型胖子
如果你平时:
?怕寒易感冒:寒热耐受力差,尤其不耐寒、头晕、心悸、容易感冒。
?气虚、懒动、懒言:没走几步就气喘
?乏力出汗:脉象细弱、乏力气短、懒言、动则汗出为主要表现
?舌淡苔白:舌淡红、舌苔白色、边有齿痕。
那就属于气虚型肥胖了!气虚的人体内的津液运化失去了动力,脾不能很好的消化食物,排出多余的热量,运输出现了障碍,这样形成的肥胖叫做“气虚型肥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也就无法充分到达脸上,所以这类人总是白白胖胖的。正如古人所说“其人肥白,多属气虚”。
气虚会使得体内本该被运化掉的代谢产物堆积,成为身体里的垃圾,比如血管里没有被运化掉的垃圾就可能形成高血脂,肚皮上没有被运化掉的垃圾就成为小肚腩。
对于气虚的人,首先要补!只有补气之后,才有力气减肥!“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是错的,但是补气之后才有力气减肥,对气虚人群是非常正确的!
气虚型肥胖煲汤方
生黄芪30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陈皮20克,生薏仁20克,肉蔻10克,肉桂10克。
煲汤时间一般三十分钟,一次煲汤,共放水约-毫升左右,每次喝-毫升,一日分两次喝,时间持续至少一个月左右。
不主张加入鸡、肉等食品,就是药材煲汤。
3.痰湿夹瘀型胖子
如果你:
?皮肤粗糙并伴随色素沉淀:脖子像带了一个黑黑的项圈,皮肤特别粗糙
?面色晦暗、口唇颜色偏暗:舌头有血瘀点、舌下脉络偏紫
?身体固定某处疼痛
?皮下出血,很难散掉的瘀斑
那就属于痰湿夹瘀型肥胖了!瘀血会导致血脉不畅,体内废物无法排出体外;而血瘀不畅则会凝聚成痰,痰湿夹瘀型肥胖的人不但具有痰湿肥胖的人的特征,还具有血瘀的特征!
痰湿夹瘀型胖子减肥,应该理气活血化淤,疏通经络。
痰湿夹瘀型肥胖煲汤方
肉桂10克,陈皮20克,荷叶30克,冬瓜皮20克,茯苓15克,姜黄10克,生山楂20克,昆布15克。
煲汤时间一般三十分钟,一次煲汤,共放水约-毫升左右,每次喝-毫升,一日分两次喝,时间持续至少一个月左右。
不主张加入鸡、肉等食品,就是药材煲汤。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来自清朝的养生秘方
自年起,陈可冀院士带领其团队,整理清宫中3万余件皇家医疗档案,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整理出了中医史诗般的巨著---《清宫医案》。书中整理总结除了不少不为人知的皇家健康秘密,以及珍贵的中医医疗知识。
今天,陈可冀院士为大家带来了两款代茶饮!一款是为了让大家新年期间快乐大吃大喝,消食的代茶饮。还有一款是为了让大家美丽的抗衰代茶饮!
1.消食代茶饮
新年期间难免会敞开胃口大吃大喝,不仅容易胃里积食,也容易长胖。今天,陈可冀院士为大家带来《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珍本的一款清宫仙药茶,可以帮助大家消食、消脂。
清宫仙药茶
紫苏叶10克,石菖蒲10克,泽泻10-15克,山楂15克,乌龙茶3克。
先将山楂、泽泻切成细丝,紫苏叶、石菖蒲捣碎。加入茶叶备用,每次取20克入杯,沸水冲泡,加盖稍焖即可。连续一周,每日两次,代茶饮用
消脂减肥、消食化积、降压延年。
2.抗衰代茶饮
慈禧身边的女官德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太后直至老年,乃面部及周身皮肤细腻红润,这与她平时注意养生美容,尤其是常服珍珠茶有关。西太后每隔10日,即以沸水冲泡茶叶,取茶叶,送服,研成极细之珍珠,平日长期服用,旨在润泽肌肤,美容抗衰。
现代研究表明,珍珠、茶叶中均含有多种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对皮肤有很好的营养作用,珍珠茶堪称为美容除皱首选良方。
抗衰珍珠饮
食用珍珠粉0.6克,茶一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叶,绿茶、红茶、普洱茶等皆可)。
取食用珍珠粉,茶水送服,每日一次,连服7—10天。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唐旭东—养胃防癌养生汤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医内科学消化病专家唐旭东运用通降理论组方,通过汤剂改变胃内的环境,有效治愈胃的癌前病变!从古方《香苏散》、《左金丸》、《四逆散》等经典方剂入手,为大家打造养胃防癌养生食疗方!
1.养胃防癌养生汤
养胃防癌养生汤适合脾胃虚寒、湿气重的人群食用。脾胃虚寒、湿气重的人表现为食欲变差、体重增加、舌苔变厚变白等症状。服用养胃防癌养生汤可以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
养胃防癌养生汤
百合10克、麦冬10克,枸杞10克、西洋参10克、排骨适量。
首先把百合、麦冬、西洋参、排骨加水炖煮15分钟,待汤熬煮成白色后放入枸杞,一道香气四溢的养胃排骨汤就做好了。
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枸杞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功效;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的功效。
2.养胃防癌养生粥
养胃防癌养生粥适合阴虚的人服用。中老年人多有阴虚的表现,表现有眼干口干、潮热、盗汗、心情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失眠、健忘、耳鸣等一系列的症状。食用《养胃防癌养生粥》可以通过养阴,让胃得到滋润,胃气下降,达到养阴和胃的效果。
养胃防癌养生粥
薏米15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莲子10克、陈皮10克。
先用水把药食同源的食材煮开,再加入适量的小米,熬煮40分钟,熬成粥即可食用。
薏米具有利湿健脾、舒筋除痹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山药具有补脾胃、养肺滋阴的功效;莲子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的功效;陈皮具有健脾和胃,理气燥湿的功效。
3.养胃甜汤
养胃甜汤适合气虚的人服用。气虚表现为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症状。食用养胃甜汤可以起到补气助消化的作用。
养胃甜汤
西洋参5克、陈皮10克、砂仁10克、山楂10克、糖适量。
首先,将陈皮泡发;其次将所有的食材小火炖煮30分钟;为了中和山楂的酸,出锅前加点糖就可以饮用了。
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的功效;陈皮具有健脾和胃,理气燥湿的功效;砂仁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功效;山楂具有消食积,补脾的功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每天睡够八小时,你还是“失眠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对于睡眠医学有着深度的研究!陆林院士表示,就算你每天睡够八小时,可能还是一个失眠人群!
人类的睡眠周期可以被分为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在一个睡眠周期中,人的睡眠会由浅至深。人类的夜间睡眠一般分为5到6个周而复始的周期,每个睡眠周期约90~分钟。占整个睡眠时间大约55%的浅睡期,对解除疲劳作用甚微,而只有进入深睡眠的状态,才对解除疲劳有较大作用。
所以如果一直处于浅睡眠状态,及时水漫八个小时,还是会感觉到困倦疲惫,那么你就还是属于一个失眠人群!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治疗失眠呢?
1.让身体自己产生褪黑素
褪黑素是辅助人类睡眠的重要激素之一。褪黑素大部分是由人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的,接收阳光照射可以分泌充足的褪黑素,不仅可以帮助睡眠,还可以让自己在白天更加清醒。早晨,我们受到映入眼帘的光线刺激,体内的色氨酸就会被用于合成血清素,让我们的身体进入活跃的工作状态。到了夜晚,光线变弱,大脑松果体就会将分泌的血清素转化为褪黑素,然后发信号到大脑的睡眠中心,影响你的生物钟。
要注意,体内自然形成的褪黑素具有助眠的作用,而作为保健品的褪黑素仅对于调节生物钟有一定效果。所以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体内分泌足够的褪黑素!所以想要自己身体在晚上自然多分泌褪黑素,那么白天就需要让体内形成足够的血清素。
小凤Emma:我们具体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大脑形成血清素呢?
(1)早餐摄入足够的色氨酸富含色胺酸的食品包括:香蕉、坚果与种子类、乳制品、黄豆类、蛋类、全谷杂粮类、鱼类、肉类等。
(2)起床后充分沐浴自然光,促进血清素分泌。
(3)晚上尽量避免接触蓝光。
2.中医治疗失眠方法
小凤Emma还为大家找到了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酸枣仁代茶饮
炒酸枣仁5-15克,可加适量白糖。
将酸枣仁捣碎,置于保温杯中,冲入沸水,盖闷15分钟,倒入杯中,加白糖饮用。
此茶可凝神安心,补肝,敛汗,镇静催眠,适合心神不宁,虚烦不眠,神经衰弱者常饮。
凡有实邪郁火及滑泄症者慎服。
艾灸同样有助眠的功效,普通失眠可选择艾灸三个穴位:安眠穴、神门穴、内关穴。
如果有如下问题,可以加灸以下穴位:
?经常做梦,加灸涌泉穴;
?半夜常醒,加灸太渊穴;
?睡前胡思乱想,加灸然谷穴;
?经常睡醒后,感觉身体疲劳乏力,加灸关元穴;
?睡醒后,烦热盗汗,咽干口渴,加灸三阴交;
?伴有心悸,心神不安,加灸百会穴、膻中穴。